10月15日,由北京市商务委主办,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发改委等近10个部门支持,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北京市商业联合会等多个专业行业协会协办,以及北京商报社承办的“2018北京老年消费月圆桌分享会”成功举办。而随着这场分享会落幕,持续了近一个月的2018北京老年消费月活动也即将进入尾声。据悉,本次会议以“需求升级 老年消费2.0”为主题,从政府、专家、企业三个不同的维度向行业传达消费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北京老年消费是如何伴随需求加速升级的。

   今年9月,市商务委联合和市老龄办等单位组织开展了老年消费月活动,这次活动既包括商品消费,也包括服务消费,涵盖了商业、健康、旅游、餐饮、文化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共组织了200家左右品牌企业、近2000家门店参与活动,同比分别增加了150%、100%,其中服务消费领域的企业占比超过55%。在这近一个月的活动中,企业纷纷采取线上加线下的方式,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老年商品和服务促销活动。截至上周末,参与活动企业的各类老年商品和服务销售额实现了连续两年同比增长一成以上。

    举例来说,在今年的老年消费月中,有部分旅游企业在国庆小长假旅游高峰期后,还接待了大量老年人咨询错峰出游产品,咨询人数同比增长了15%;同时,还有零售企业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客流量增长了一倍;此外,部分健康医疗类企业受益于老年消费月活动带来较高关注度,销售额环比增长了一成多。

    今年活动期间,文旅、健康板块增长明显,比如:首场落地活动就有多家知名健康企业走进社区,走到老人身边,零距离地为数百位老人提供多项医疗检查、健康咨询等免费服务。现场参与活动的企业代表表示:“由于老年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超乎预期,热情高涨,整场活动持续了6个小时才落下帷幕。

   而在文旅领域,有演出团体专门在消费月期间为北京的老年人策划举办了近千人规模的专场交响乐演出,丰富了老年人的休闲生活,不仅更充分地满足了老年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更让老年消费者能更全面享受品质消费带来的红利,这都将促进老年消费市场向规模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为老年人消费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会。

    现在老龄消费市场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截至目前,很多企业还未找到养老商业逻辑,按照商业逻辑发展,企业规模才会越做越大。

    对于企业来说,要抓住老年产业市场的刚需,找准企业的产品方向,响应好政府的政策、号召,找准市场化的逻辑,比如:企业要抓住老年产业市场的刚需,找准企业的产品方向,找准市场化的逻辑,比如:企业应充分掌握北京市各年龄阶段老年人分布情况、银行储蓄的状况,顺着子女去寻找老年人的新需求。

    目前,老龄产业正在形成全行业互动的特点,这就包括餐饮、金融、医疗等产业之间互动。老年人除了生活服务外,还有很多的需求。老年消费正在不断升级,老年金融、老年用品、老年服务和老年宜居产业,这四个产业应该都能够协同发展,而不仅注重抓服务。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老龄化程度已经非常严峻了,8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相当大,这一趋势也越来越清晰,但从大健康的角度来讲,老年产业还是相对落后的,而这也意味着,市场前景潜力很大。

    实际上,60岁以上的老年分为两个不同的年龄段,一个是60-75岁之间,这部分人群更多的是享受自由的老年人;而75岁以上可能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需要养老的老年人。

    对于第一个年龄段的老年消费者的特点包括:财务自由,即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一般有稳定的退休金收入和医疗保险,子女也已经成年,在消费层面绝大多数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即老人完全可以关注生活享受,他们网上购物的比例非常高;热衷于旅游,从国内游到全球游都有涉及。同时,这一年龄段的老人具有一定的投资实力,可以用积蓄做一些理财和投资,一些有特色的、不动产的、成本不是很高的投资项目可能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第二类就是75岁以上需要照料的老人,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选择网上购物仍有一定比例,但由于视力下降,以及银行卡绑定等操作的不便捷等困扰,货到付款的需求相对较高。

    相比价格折扣,60-65岁的老年人可能更关注购物的便利性,他们对现场服务的要求更强。同时,他们需要更多货到付款服务,因此,在零距离到家服务的上,企业实际有很多可挖掘的余地。

    老年市场有自我的需求,他们愿意为了提高生活品质而买单。现在,老年消费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所有老年人都更关注自己的健康,而这一变化涉及到各种不同的领域,这是老龄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不同之处。

    因此,老年产业需要形成自身一个完美的闭环组织,各个行业只有相互协助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链。面对老龄人关心的政策倾斜不够、供给不足,专业人才缺失等现实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工作,提升自身服务。